60年,对人生而言或许是漫漫长路,但对一个国家来说,正是谱写壮丽诗篇的青春年华。
金秋十月,共和国母亲将要迎来自己60岁的生日了。值此万众欢腾的时刻,9月25日晚,一场“庆国庆 迎中秋”联欢晚会在大金龙公司隆重举行,2238名金龙人欢聚一堂,共同祝愿祖国明天会更好。
“扶摇高飞是金龙的梦,热血沸腾壮志将酬,选定了目标和道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超越今天……”,晚会上,当大金龙企业之歌《理想常燃》响起时,在场的2000多名金龙人沸腾了。抚今追昔,他们为共和国的日益强大而深深自豪;深情回眸,他们为大金龙走过的2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而倍感骄傲;展望未来,他们为大金龙跻身国际顶尖客车制造商,走向国际,行销世界的伟大愿景而激情澎湃……
【创业篇】:从0到18万 白手起家筑起基业
“顽强的小草之所以可以冲破大地这层重重的屏障,让广阔的大地上有自己的足迹,是因为小草自信,它相信自己可以为世界创造另一种奇迹。”
从蹒跚起步到茁壮成长,在共和国60年的风雨历程中,大金龙虽然只占据了其中1/3的长度、21年的历史,却从一个瘦小嬴弱的工厂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客车制造企业。
“大金龙21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创业史,是一部自强不息、不断前行的拼搏史”,当回忆起21年来大金龙走过的历程时,董事长孙建华如是说。
是的,对于金龙人来说,21年的发展史有过辉煌也有过坎坷,但不变的是那颗勇敢的心,那个致力于将金龙客车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客车制造企业的梦。
历史的镜头往回拉,时间回到1988年年末,在那个冬天,一群以前只摸过水泥模具的工人转型成为客车制造工人,在原厦门市政公司位于西郭的水泥管厂里,经过几个月的敲敲打打,他们造出了厦门历史上第一辆客车。
那时,厦门根本没有任何汽车制造的基础,起步相当艰难,公司第一代元老、大金龙总经理助理林闽雄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90年,大金龙自主研发的第一辆客车问世,车做出来了,想送到北京参加展览,没想到车一出岛就抛锚了,因为技术不过硬。后来,还是用火车一路运载到北京。还有一个故事,可以佐证当时大金龙的“寒酸”:由于工厂面积小,没有专用的试车道,金龙人只能在交通低谷时利用城市道路试车,最常去的就是偏远的金尚路,还常常被贴罚单。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金龙人不言放弃。他们用特区人特有的精神,让大金龙从小到大,让厦门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著名品牌以“股份和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开始大举进入中国,“洋品牌”客车在国内达到了空前繁荣。但敏锐的大金龙人很快发现“洋品牌”由于不适合中国国情难以在国内立足,拥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国情车”却成空缺。于是,在列强环视中,身形弱小的大金龙,决意走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道路——争取掌握关键技术,不搞技术合资,在市场上顶着压力与国外品牌展开面对面的竞争。
继1990年创造性地设计出第一代中型豪华旅游客车产品后,1994年,金龙人针对国内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机遇开发了适合高速客运的大型豪华客车;1995年,当城市公交车开始向着高档化发展时,又及时推出了豪华公交车;1997年,在城市间中短途客运车辆面临大批更新时,又适时推出了中、高档中巴……这些产品有不少是中国客车的首创,并且,在“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山万水”这种“四千销售精神”的带动下,金龙客车很快就打开市场,成为中国客车业的一支民族品牌劲旅。
从1997年到1999年间,由于销量巨增,原有场地已经难以满足生产。胆量过人的大金龙人敢于租赁敢于发展,先后成立了武汉、绍兴两个事业部和苏州子公司,分工生产中巴、公交客车和豪华中大型客车。1997年751台,1998年1329台,1999年3571台,2000年6339台,2001年10185台,从1997年至2001年 大金龙产量连续保持100%上下的增长速度,更加快速地占据了客车市场的份额,连续3年荣登销售第一的宝座。此后因股权纷争使大金龙业绩受到一定影响,业绩出现短暂的滑坡。
直到2004年,厦门市政府出资调整大金龙资本结构,理顺股权,解开了多年来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同年底,以江世煌先生为总经理的公司管理高层重新组建,大金龙冲险破隘,再次扬起了腾飞的翅膀,迅速走出事业低谷,重拾升势,上演“王者归来”的传奇。